作者:工会 王卓群
家人围在一起吃晚饭,一向调皮的孩子这会又不老实了,上蹿下跳,跑来跑去,平时爷爷奶奶惯着,我也不愿多管,但看样子用不了多会就要闯出祸来。果不其然,自己把面前的小饭碗打掉在地板上,“啪啦”的一声,七零八碎。顿时,害怕愣住了,一动不动地站着。
我终于不用忍了,举起手就要打,母亲突然叫道:“干嘛,不就是一个碗吗?至于打孩子吗” !
“我小时候打碎碗,你不是也打我吗” ?
“现在与以前能一样吗?那时候家里就那几个碗,打碎一个就少一个,也没钱买。现在厨房碗那么多,打破一个有什么大不了的事,再说了,岁岁(碎碎)平安吗!”
我无言以对,既然平时那么节省的母亲都不在乎一个碗,看来碗确实是不值钱了,打碎碗也不能成为惩罚孩子的借口,家庭和谐为大,就此罢了。不过看着那个卡通陶瓷小碗碎了一地蛮可惜的,我小时候时可没用过这么好看的碗,带有“熊大熊二”的图案。
想起小的时候,碗是常见物件,不过那时家家用的是一种粗陶碗。端在手里沉甸甸的,碗面有些粗糙,甚至还有点变形,放在餐桌上,有些晃动。印象最深的是那种带蓝边的粗碗,两道蓝线,高碗底。每天吃饭盼望着能盛点好吃的,大人也把好东西留在我碗里,总是叮嘱要多吃些,现在想起碗里满是暖暖儿时记忆。
粗碗的口很大,小孩子把整个脸放进去绰绰有余。据老人们讲,粗陶碗盛装的食物是粗茶淡饭,缺少油水,农村人体力活多,饭量大,要吃大碗的才够,一顿吃个三、五碗也不足为奇。那时候家家穷,没钱买碗,便拿废铜烂铁与碗贩子交换,有时也用粮食,所以非常珍惜家中的碗。小孩子调皮不懂事,根本不理会柴米油盐锅碗瓢盆,但只要打碎碗,挨打一定不会少。他们哪知碗是天天端着吃饭的家什,与吃有关的都是大事,何况刚刚解决温饱才几天。人们比较忌讳打破碗,不吉利,讨厌听到碗碎声。
村里人有一种习惯,就是端着大粗碗蹲在门口或巷道吃饭。据说这是流传下来的传统,说是以前的土匪经常等到村里人在家里吃饭时打劫,所以为了提前预防,到屋外吃饭,一旦发现土匪,方便逃跑。为了节省来回盛饭的时间,用大碗吃。不得不说,劳动人民的智慧真不少。
人民的勤劳带来好日子,生活逐渐好转,饭碗中的饭菜也在增多。反而粗碗不合时宜了:碗大,小孩使用不方便,手小拿不住易打碎;碗面粗糙,手感不好;没有美感,缺少欣赏性;大家也想享受生活,提高档次换一种碗。
人们生活节奏加快,工业产品越来越多,大家纷纷使用一种城里人生产的搪瓷碗。以黄、白色为主,材料是铁质的,结实摔不破,称之 “铁饭碗”,这是一种很让人羡慕的碗名。那时候谁要有个工作,收入稳定,如邮递员、警察、教师等职业,特别是当了官,吃上皇粮,大家称之端上了“铁饭碗”,生活稳定牢固,不再为吃饭发愁,这可是那时代无数人的梦想。
碗里有了大米、白面,也能见到鸡鸭鱼肉,油水见多。乡亲们虽不再蹲大街上吃饭了,但也经常溜门串户,瞅瞅别人家用的饭碗,看看碗里饭菜,自然就判断出各家的生活水平,知道谁家端上“铁饭碗”,相互比比谁家日子过得好。
社会不断发展,矛盾凸显出来:当时的平均分配主义思想造成人们不思进取、不图发展,工人端着“铁饭碗”吃企业“大锅饭”,农民端着“铁饭碗”吃集体“大食堂”,干多干少一个样,干与不干一个样,不积极,没活力,生产效率低下。虽然端的是“铁饭碗”,但碗中食物还是匮乏,人民生活仍处于低水平。
生产力得不到发展,就要改变生产关系,为此国家进行改革开放,引进竞争机制,土地联产承包,赋予企业经营自主权,优胜劣汰,多劳多得。很多人失去 “铁饭碗”,丢掉了工作,但更有不少有志者认为得到解脱,他们积极学习,拓展视野,自谋生路,始终坚信自己的努力有多大,将来的“饭碗”就有多大。
40年的改革,科技高速发展,生产力突飞猛进,巨大的经济效益,物质生活的极为丰富,碗里盛装的是你想不到的美味佳肴。原来粗胚土碗变成了今天的“木碗”、“竹碗”、“塑料碗”、“玻璃碗”、“不锈钢碗”、 “琉璃碗”、“陶瓷小碗”等,碗面不再是粗糙,而是光滑细腻,纹饰不再是单调,而是精美富有意境,丰富了我们的餐桌,逐渐形成一种家庭文化。
无怪有人说,中国的改革天翻地覆,成果是辉煌,“铁饭碗”被改革成了依靠能力和技术来打拼的金饭碗,而如今拥有金饭碗者比比皆是。
我国的碗自古就非常精美,商周以来的铜碗,宋代以来的瓷碗,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,碗折射了一个历史缩影,记录了灿烂的历史文化。近几十年来,碗在努力蜕变,日益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,也见证着改革巨变,国家富强。未来的碗将担负起国家民族文化品位,反映时代特征,向世人展示出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之路上的崇高精神面貌。
上一条:理(销奶办 伏天)
下一条:立足本职,以身作则 |
返回列表 |